9年前,本雜誌老總介紹我認識廖遠明和廖樂天兩父子。
樂天當年14歲,已是香港隊基本成員,剛與其他球手代表香港參加於美國三藩市舉行的第42屆國際兒童運動會,在高爾夫球項目中奪得銀牌凱旋歸來。我很詫異,小小一個香港特區,竟能憑高爾夫球這冷門運動躋身國際賽事獲獎。
當年我訪問了身兼香港隊球員保姆、心理師、激勵者和mentor的香港高爾夫球總會總教練謝道偉(Brad Schadewitz),與及帶領香港隊南征北伐的發展經理葉偉麒(Michael Ip),方知香港一直有「年青球員發展計劃」運行。
年青球員發展計劃
及後,2010年廖樂天代表香港參加廣州亞運,去年陳芷澄(Tiffany Chan)更入選參加里約奧運,兩人皆是此計劃百分百本土成員。今天,廖樂天已是職業高爾夫球員;陳芷澄亦拿了高爾夫球獎學金赴美升讀大學,本月底畢業後便轉打職業賽。
但始終,政府對香港高爾夫球總會一直資助不足,受惠此計劃的孩子很有限。廖樂天是幸運的,他當年就讀風采中學,前校長曹啓樂和現任校長何漢權可算是他的伯樂,他們深信高爾夫球能帶給孩子身心健康,特別為這名潛質甚高的小球手安排他上課之餘專心練球,再憑一己努力被香港高爾夫球總會選納。
同期,父親廖遠明深感香港家長能讓孩子接觸及培育高爾夫球機會不多,亦認定為培養個人良好品格與行為,從小向孩子灌輸高球核心價值(誠信、自律、尊重、堅毅和冷靜等)是不二之選,毅然創辦了一所名為「精英高爾夫學院」民間組織,從只有三個學生開始,發展到現時過百名學員,積極主辦很多青少年高球活動和比賽。默默耕耘了多年,其學院亦已被香港高爾夫球總會承認。
上月6日我前往白石參加一個「2017學校發展髙爾夫球研討會」,喜見「精英高爾夫學院」推出的「幼苗計劃」已有超過10間學校參於運作。
幼苗計劃 移船就磡
「幼苗計劃」正名是School Golf Development Scheme。顧名思義,此乃是把髙爾夫球推展到中小學校的計劃。多年前他初次向我徵求意見,我記得只答了四個字:天荒夜譚!
今天方曉得此乃是廖遠明把多年教導在學孩子高爾夫球時遇到種種困難,深思熟慮後總結出一個全港獨有的解決方案,惟嘆吾生有涯知無涯哉!至於種種困難,一則包括場地設施、往返交通、教練費用與及最重要一環乃是家長可否有興趣和時間陪伴子女學習;二則不是每個孩子也用心和有恒心長期學習!
虧廖遠明想出一招移船就磡,把高爾夫搬到學校體育堂去。如學校操場夠大可作臨時示範場;若不,便可像安排上游泳課到外找泳池一樣到附近練習場可也。目的是從每校挑選出6至12名有天分及好學孩子,組其校隊作進一步培訓,日後這些孩子能否成為香港新一代高球員則言之尚早,起碼踏出了第一步。
至於費用若干?每年20課,6人一隊連教練,每人一年由1,666至2,999港元不等(視乎有否包括場地及交通費,詳情參看https://www.facebook.com/hkega/),沒政府一分錢資助,這費用絕對是普及化,亦一貫廖遠明只為推動高球而不懂從商贃錢「陋習」。
把神秘面紗揭開
我慶賀廖遠明的「幼苗計劃」獲得初步成功之餘,更有幸認識到參於計劃各校長及體育老師。再想想,學校體育課堂內在一眾中小學生面前,把高爾夫球神秘面紗揭開。
高球不再是貴族學校的體育課,不只是富人運動,多一個香港人從小認識高爾夫,將來在社會上少一個人扭曲高爾夫我亦如願已償了,我不寄望香港高爾夫文化就因此發揚光大。當然,高爾夫球一天在香港普及,亦是我輩高球迷樂見的。
更意想不到的是,㑹間,東華三院鄺錫坤伉儷中學的盛荻芹老師(圖)對我說,高爾夫球不僅是運動,對一些特殊學童更是靈丹妙藥!他謂眼看練球場上髙爾夫帶給他們的專注力、自信心和成功感,自己內心的滿足感亦非筆墨可形容,亦慶幸愛打髙球的吳漢泉校長引進此計劃。其實Golf Therapy在港對一些特殊人士已行之有恒,有多個NGO採用。
Golf Therapy
後記:突記起多月前一則新聞,醫生對一母親說她兒子沒患ADHD,沒開藥。她哭著不肯離開,因她誤以為抗ADHD藥是「聰明丸」!我建議廖遠明今後若遇到不肯讓孩子學打髙爾夫球的刁難媽媽,可以對她說:高爾夫球就是「聰明丸」,且慢,不是叫他整枚(高爾夫球)吞下啊!(一笑)。(完)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